屋面女儿墙防水伸缩缝 伸缩缝防水补漏 ASTM A615/A615M-2004a版 混凝土配筋用异形钢筋和无节钢胚棒标准规范 ASTM A703/A703M-2004版 标准技术条件—承压件钢铸件通用要求 ASTM A751-2001版 钢制品化学分析方法,实验操作和术语 ASTM A781/A781M-2004a版 铸件、钢和合金的标准规范及通用工业的一般性要求 ASTM A788/A788M-2004a版 标准技术条件—钢锻件通用要求 ASTM A965/A965M-2002版 高温承压件用奥氏体钢锻件标准规范 ASTM B16/B16M-2005版 螺纹切削机用易车削黄铜棒、条和型材标准规范 变形缝部位渗水质量通病与防治变形缝部位渗水质量通病与防治方法 变形缝部位渗水质量通病与防治 现象与危害 变形缝两侧墙面洇湿、渗水,造成墙体污染发黑发霉,影响美观。 原因分析 ⑴变形缝结构不符合规范要求,缝内有夹杂物不贯通,酿成刚性结构,改变了变形缝的性能,使建筑物沉降不均匀,部分墙体被拉裂。 ⑵变形缝内嵌填的密封材料质水密性差,盖板构造错误,不能满足变形缝正常工作,导致盖板拉开,产生渗漏。 预防措施变形缝部位渗水质量通病与防治 现象与危害 变形缝两侧墙面洇湿、渗水,造成墙体污染发黑发霉,影响美观。 原因分析 ⑴变形缝结构不符合规范要求,缝内有夹杂物不贯通,酿成刚性结构,改变了变形缝的性能,使建筑物沉降不均匀,部分墙体被拉裂。 ⑵变形缝内嵌填的密封材料质水密性差,盖板构造错误,不能满足变形缝正常工作,导致盖板拉开,产生渗漏。 预防措施 三、埋入式止水带变形缝渗漏 沿变形缝隙渗漏,一般多发生在变形缝下部及止水带转角处。 1、渗漏原因 ( 1 )止水带未采用固定措施或固定方法不当,埋设位置不准确或被浇筑的混凝土挤偏。 ( 2 )止水带两翼的混凝土包裹不严,特别是底板部位的止水带下面,混凝土振捣不实或留有空隙。 ( 3 )钢筋过密, 浇筑混凝土方法不当等,造成止水带周围粗骨料集中,这种现象往往多发生在下部位的转角处。 2、质量预控 ( 1 )止水带埋设前经充分检查,发现有破损等必须修补完好。 ( 2 )止水带应按要求固定,确保其埋设位置准确。严禁在止水带的中心圆环处穿孔。变形缝的木丝板必须对准中心圆环处(见下图) ( 3 )埋设底板止水带时,要把止水带下部的混凝土振实,然后将铺设的止水带由中部向两侧挤压按实,再浇筑上部混凝土。墙体内的止水带周围应防止骨料集中。对钢筋过密,不易保证浇筑质量时,适当调整粗骨料粒径或征得设计人意见采用其他技术措施。 二、后埋式止水带变形缝渗漏 沿变形缝隙渗漏,或沿后浇覆层混凝土两侧产生的裂缝渗漏。 1、渗漏原因 ( 1 )预留凹槽的位置不准,使得止水带在变形缝两侧的宽度不一,宽度小的一侧缩短了渗漏水的路线。 ( 2 )凹槽内表面不平整,过于干燥,铺设止水带时垫的素浆层过薄,止水带下面有残存气泡或空隙。 ( 3 )铺贴止水带与混凝土覆盖层施工间隔时间过长,素浆层产生干缩。覆盖层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收缩大。 ( 4 )木丝板的位置与变形缝偏离,变形时覆盖层不能按预定位置开裂。 ( 5 )止水带未按要求进行预处理,与混凝土衔接不良。 2、质量预控 ( 1 )预留凹槽的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不符合时必须对凹槽剔凿合格后, 方可在其内表面做抹面防水层。防水层表面应呈麻面,转角处做成直径 15 ~ 20 mm 的圆角。 ( 2 )止水带的表面应为粗糙麻面。对于光滑的表面用锉刀或砂轮打毛,有利于混凝土黏结。 ( 3 )铺贴时,先在凹槽底部抹一层厚 5 mm 左右的均匀素浆层,然后由底板中部向两侧边铺贴边用手按实,赶压出气泡。表面用稠度较大的水泥浆涂抹严密。 ( 4 )铺贴后立即浇筑收缩率小的混凝土覆盖。 ( 5 )覆盖层的中间用木板隔开,以保证覆盖层按设计的预计位置开裂变形。 四、变形缝两侧墙面洇湿、渗水,造成墙体污染发黑发霉,影响美观。 原因分析 ⑴变形缝结构不符合规范要求,缝内有夹杂物不贯通,酿成刚性结构,改变了变形缝的性能,使建筑物沉降不均匀,部分墙体被拉裂。 ⑵变形缝内嵌填的密封材料质水密性差,盖板构造错误,不能满足变形缝正常工作,导致盖板拉开,产生渗漏。